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原创 > 正文

半生戎装 军营总在他心底_全球新动态

2023-05-30 02:41:10 来源:当代先锋网

52岁的陈晓义,有26年都生活在军营里,可能是这个缘故,总给人分外笃定的感觉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2016年,从部队到地方自主创业,他又给自己打造了新的“军营”。

传承

陈晓义的外公是老红军、老战士,无论什么时候,只要有人跟他提起“红军”“长征”,眼里总会泛起激动的泪光。

这让陈晓义从小就有了“想当一个兵”的意愿。

1990年入伍,陈晓义收到父亲的信,信中的几句话让他刻骨铭心:“儿啊!当了兵,要争取进步,回报党和国家,不要忘了自己的使命!”

他知道,这是全家人对他的嘱托和期望。

新兵训练结束,陈晓义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

从班排干部开始,他先后参加过抗震救灾、森林灭火、抗击冰雪凝冻,五次立下三等功。

从部队退役自主择业,陈晓义返回了贵阳。走出军营,错位感难免,但陈晓义选择以“兵”的姿态,自主创业。

“我所在的部队,曾担负专业技术兵种的培训任务,同时也是当地中小学的军训基地。组训、管训我都有经验,可以说是驾轻就熟。”陈晓义选择以“培训”,作为创业突破口。

2017年2月,“贵州海智达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”正式挂牌成立。公司创办之初,只有陈晓义、杨声兵和梁敏3名退役军人。

几个人开始了一次远足。

一位参与者,拉出当年的行程表:

从红军入黔第一城黎平起步,整整4个月的时间,行程2000公里,走遍了省内大小28处红色遗址。在苟坝寻找那盏照亮了中国革命道路的马灯;在险峻的娄山关,重温“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”的岁月;在辗转湍急的茅台渡口,仿佛听到当年鏖战急的枪炮声……

一路走来,他们走访专家学者、老红军、红军家属等20余人,积累下10万余字的调查报告。

4个月的红色文化之旅,形成了1至10天不同时段的特色课程和现场教学路线。刚开张的贵州海智达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,有了第一笔教学实施资源,也由此掘到了“第一桶金”。

令人高兴的还不止这些。

陈晓义深耕红色文化的态度,打动了红色线路上的历史讲述者。他们从四处汇聚而来,成了“海智达”的签约教师。

本色

走进这家公司,像是走进军营。

“急难任务抢着上”“一切行动听指挥”“24小时在岗”“早上布置 中午督促 晚上验收”,这些在部队习以为常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激情,明确地告诉你:活跃在你身边的,仍然是当年龙腾虎跃的“兵”。

到2022年,公司里的退役军人从最初的3人,发展到10人,海智达也成长为年培训近万人的红色文化传播基地。

尽管企业经营红火,但积累的利润却没有多少。钱到哪里去了?

除去公司的运营开支,其余部分大多被陈晓义捐了。

看这样一份清单:

为贵州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、贫困学校、困难学生和困难党员捐款20.7万元;

与4所山区小学结成帮扶对子,定期开展系列国防教育,为学校捐赠图书、文体用品、爱心书包;

为贫困村党支部搭建学习交流平台,为社区困难党员和群众送温暖献爱心;

面对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,组织战友和爱心人士筹集15.8万元善款,捐给湖北鄂州用于疫情防控;

向福泉市110名退役军人家庭考取大学的子女捐款2.2万元;

为退役大学生士兵67人次提供工作岗位……

这是一群“最可爱的人”的朴素心愿,也是一条军营之外的本色之路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谌

编辑 杨凯

二审 张谌

三审 黄浩